舵手主要在龍舟尾部控制龍舟前進的方向。舵又分成活動舵與固定舵,固定舵是在龍尾位置有多出一塊結構讓舵槳(杪)穿過,在調整方向時作為固定支點。活動舵(生杪)則沒有固定位置,必須靠舵手自身的力量或船旁當作支點。
在有些比賽中,舵手可以誓當助划的角色,舵手助划的能力可厲害得抵上一至兩名划手,其力量十分的驚人。
舵是利用流體力學方式,在舵槳兩面產生壓力差而讓龍尾受力,進而改變龍舟行進的方向。每當龍尾受到往左的力量,船頭自然就會相對往右,反之亦然;龍舟主要是透過水的反作用力才會較易改變方向,在轉彎時也是要請划手輕力划槳。如果在沒有動力下,單靠舵手一人挖水或推水,相對變得沒有效率。
偏航可分成人為與自然因素
人為因素主要像是划手左右雙方的體力與划槳力量不均;自然因素的種類有很多,或會是受風浪、水流、水底地形等的影響。
風對龍舟的影響相當大,因此風從龍舟的哪個方向來,也會令龍舟相對地偏航。
水流的部分,若果水流是從外彎道方向流動,流速在外側會比較湍急,舵手如果可以找到順水流的方向,就可以讓划手划得更輕鬆;但除了水流外,潮汐也會影響,漲潮時剛好與風的方向相反,會產生兩股力量的交會與碰撞,有時候需要衡量那項的影響較大,所以就很靠舵手的經驗。
香港的比賽場地,由於兩邊或單邊有牆壁,或者在海上有不同的機動船製造成浪,因此常見會有側浪。又或是有些場地會有水草,不同的比賽場地有不同的水紋,這都是舵手需要仔細去研究,找出賽道上最適合的位置。
Q:做舵手要有什麼條件?
A(1):我經常覺得,做舵手要膽大、心細、面皮厚。「膽大」是因為很多時要在千鈞一髮間決定使用那種技術;「心細」是要在比賽中細心觀察各項情況;「面皮厚」是在平日訓練中可以嘗試不同的技巧,能從錯誤中學習。
A(2):根據香港隊的要求,男舵手體重為70公斤或以下,女舵手體重為60公斤或以下。
Q:舵手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?
A:令龍舟保持航向、移動中轉向、靜止轉向 、減少水阻。
1. 保持航向
能夠做到上述四個重點,就能完成基本的舵手技術。
向前航行佔著龍舟操控技術的最大部分。龍舟以龍頭方的遠方為一個目標物向前航行。在遇有偏航時可以運用拖式技術修正航向。
如龍舟向左偏航,先將舵把(或T字頭)推離身邊(向船邊),令舵槳置右,龍舟會向右修正航向。如龍舟向右偏航,先將舵把(或T字頭)拉近身邊,令舵槳置左,龍舟會向左修正航向。
向後航行一般或有。例如前面有障礙物,需要後退或在比賽時準備上線等,作為短距離後退。
龍舟以船尾方的遠方一個目標物向後航行。在遇有偏航時一般可用撥式技術修正航向,後退時舵槳應離水面。
建議不採用拖式技術,因為水流的阻力容易迫使舵葉壓向一旁,形成失控,甚至有機會壓斷舵槳。
2. 移動中轉向
向前航行時所作出之轉向。例如:繞圈賽中轉向、改變目的地或靠泊碼頭、其他固定物件。一般可使用拖式技術操控。
在轉向過程中,若未能及時完成轉向幅度,可在拖式技術上輔以撥式技術加速完成。
向後所作出之轉向(例如掉頭)跟向後保持航向一樣,一般可使用撥式技術操控,但因有水阻影響,則不建議採用拖式技術。